经过数十年努力,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。但不少地方受地理条件复杂、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,农村公路的建、管、养、运都存在许多薄弱环节,成为广大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短板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央将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,到2020年确保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100%“以前我们这里的路不好,果商都不愿意来。现在,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,苹果可以在地头装车,再也不用担心苹果卖不出去了。”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高户村果农任广鹏对今年的收入信心十足。
然而,这样的信心来得并不容易。行路难,不仅制约着陇东地区农村群众的小康进程,也一直是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和短板。面对这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农村公路将制定怎样的“施工图”?
“加快实现农村公路从‘会战式’建设向集中攻坚转变,从注重连通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转变,从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转变,从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。”不久前,在甘肃庆阳召开的全国公路现场会上,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,推动农村公路实现“四个转变”,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和发展农村公路的路线图和总抓手。
会战式建设转为集中攻坚
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到“十二五”末,我国将新增5000个建制村通公路,近900个乡镇和8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,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将超过100万公里,通车总里程约395万公里,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,西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约80%。
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相比,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,农村公路发展任务艰巨,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。”杨传堂说,目前,全国剩余不通硬化路的400多个乡镇、3.9万个建制村大多处于山大沟深的困难地区,投资大、建设难度大,助力这部分群众实现小康任务艰巨。
杨传堂表示,将按照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,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 命老区、国 家级贫困县、边境县、少数民族县等扶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,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,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,全面完成具备条件的剩余乡镇和建制村的通畅任务,绝不让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掉队。
据介绍,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央将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,明确兜底发展目标,按照“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”的要求,到2020年,确保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100%,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%。
庆阳市市长贠建民介绍,2013年,庆阳市作出了实施交通扶贫攻坚大会战的重大决定,规划通过“三年大会战、一年大扫尾”,新建通村沥青、水泥路6268公里,到2016年年底,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通沥青、水泥路,比全省提前1年、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“村村通”,使庆阳老区彻底告别行路难的历史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建成通乡路140公里、通村水泥路273.3公里,为老百姓出行提供了方便。图为施工者在该区广宁路铺设沥青。
重连通转为提升质量安全
近年来,随着“政府监督、专 业抽检、群众参与、施工自检”的农村公路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覆盖,我国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呈现稳中有升态势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全国累计处置农村公路安全隐患路段21.7万公里,危桥13109座,农村公路抽检指标总体合格率达96.2%。
杨传堂指出,尽管在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,农村交通的安全水平明显提升,但是由于前期建成的公路标准较低,抗灾能力较弱,缺桥少涵,安全设施不到位,养护投入严重不足,很多地方已出现“油返砂”现象。按十年一个周期测算,约100万公里公路需要大中修,占总里程的四分之一。
为此,交通运输部要求,“十三五”期间,对新改建农村公路同步建设交通安全、排水和生命安全防护设施,改造危桥,确保建成一条、达标一条,并加大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投入力度,到2020年,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%。
同时,交通运输部将修订《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》,强化分类指导,完善质量保证体系,加强质量监督,切实落实“七公开”,发挥群众监督作用。通过实施农村公路路网优化工程,着力改善农村客运通行条件,加大“窄路”改造力度,重点对宽度不达标路段进行加宽,继续提高通畅深度,有序解决人口聚居的撤并建制村通畅问题。
“坚持安全绿色,确保农村公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。”杨传堂表示,将大力提升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和农村客运安全水平,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和耐久性、实用性。充分考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,开展路域环境整治,打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匹配的“美丽农村路”。
建设为主转为建管养运协调
农村公路修建难,养护管理更难。庆阳市创造性地建立了“主体在县、管理在乡、延伸到村”的农村交通管理责任制,在市、县、乡、村4级全部成立管养机构,配备专职管养人员,统一领导、统一规划、分级管理,实现了“有路必养、养必有效”的目标。